汽車職業培訓歷史

From VPET Repository
Jump to: navigation, search

新興行業 汽車司機和修車師傅

汽車進入香港,除政府新增交通督察外,巿場亦新增了汽車買賣公司、保險、汽油和車房維修業,還衍生出一個專門行業 ── 汽車司機,即今天的職業司機。原來當年大部分的車主並不懂駕駛,他們來自富有人家,所謂「有錢使得鬼推磨」,情況與人力「私家車」一樣,對這些車主來說,聘請司機乾淨利落。這是車主的弱點。司機要申請牌照,又要懂點汽車機件常識,確實不易。在1920年的汽車會周年大會上就討論過司機工資過高的問題。主持會議的是第二屆會長碧夫 (Charles William Beckwith, 1870 - ? ),他曾任水警主管,後為海事處長,他認為司機工資過高是由於僧多粥少,解決辦法是大量培訓司機,原本青年會已答應負責培訓工作,可惜找不到合適的汽車,問題仍然懸而未決,要下屆理事跟進。

與司機不足相關的問題還有,車主在聘請司機時經常忘記檢查他的牌照是否有效,以及不記錄司機的不良行為,碧夫促請會員檢查及記錄。候任會長是定例局議員何理岳,他支持由青年會培訓司機,除駕駛技術外,更要學習汽車機件和零件的運作,以減低危險和維修次數。

1921年10月,汽車周年大會由財政司馬斯德主持,重點仍是討論司機之短缺及品行,因會員投訴眾多,汽車會特別草擬了一份合約供會議討論,初稿只是最低要求,會員可自行加上其認為適合的條款,例如洗車條款。由於大部分司機來自上海,所以工資無法低於上海或廣州。至於由青年會培訓司機的計劃,青年會曾提出由汽車會聘用教師,但汽車會理事無暇擔任教師;青年會課程可引入駕駛汽車培訓,至於條件和細節就交專責小組跟進。有會員建議司機分兩類:普通和具備汽車機件知識,前者每月工資30至40元,後者每月40至50元,另設獎金10元,品行良好才發放。亦有會員想學車,汽車會請他們留下姓名,承諾定盡力安排。理事彭馬 (John Archibald Plummer) 認為一紙合約綁不了司機,一旦出事,他們便可返回廣東的家鄉。至於分類更不可行,換來的只會是罷工和杯葛。最有效的方法仍是開辦駕駛學校及讓車主學習駕駛。

到1925年,仍然有車主投訴司機一點汽車機件常識也欠奉,竟然收每月60至70元。直至1926年,這種情況才有緩和的趨勢。其實不單私人市場欠缺司機,要成立駕駛學校,政府亦面對同一問題。水車館﹝今消防局﹞就於1923年成立駕駛消防車學校,由消防局連同九廣鐵路汽車部聯手培訓,培訓後的司機必須與消防局簽訂五年合約,為局服務。至1925年已培訓出九名消防車司機。

私人方面,要到1927年才出現從上海遷至華南的鮑思高慈幼會 (Salesian of Don Bosco) 金以義神父 (Rev. Father Vincenzo Bernardini) 在原西環的教導所 (West Point Reformatory for Boys) 接手續辦工業訓練學校 (Industrial School) 時開辦的駕駛學習課程。其實早在1863年,已有養正院﹝職業訓練學校﹞在威靈頓街為男童提供木工、裁縫、造鞋、印刷、釘裝和園藝訓練。到1878年,西環的教導所提供同樣的訓練給家境貧困的男童。1921年政府立例管制童工,華商周壽臣、羅旭龢、李右泉 (1861 - 1940) 等發起成立一問兒童工藝訓練學校,並邀得何東和馮平山 (1860 - 1931) 各捐10萬元。由於發生罷工和杯葛事件,計劃擱置。恩理覺主教將西環的教導所交金以義神父打理,並擴充工業至培訓汽車司機、修理汽車和製造傢俬,並改名聖類斯兒童工藝學校 (St. Louis Industrial School)。1928 年,鮑思高慈幼會向華商要求支援,當時由李右泉牽頭,得鄧肇堅 (1901 - 1986)、伍華、李亦梅 (1882 - 1957)、馬敘朝、杜四端、謝家寶、郭少鎏 (1859 - 1936)、顏成坤 (1903 - 2001)、馮平山和莫幹生 (1882 - 1958) 等義捐,繼續培訓工業人才。1933年,李右泉帶頭的華商得華民政務司夏理德 (Edwin Richard Hallifax, 1874 - 1950) 免地價批出在香港仔原造紙廠的地盤興建兒童工藝學院,地積六萬平方呎,位處通往赤柱的汽車大路旁。華商負責籌款,鮑思高慈幼會負責學院管理和運作。由Hazeland and Gonella 建築師設計監工,祥興建築公司以24萬元興建,26萬元用於裝修和購買工場器具。1935年3月27 日由港督貝璐 (William Peel, 1875 - 1945) 主持開幕,名為香港仔兒童工藝學院﹝今香港仔工業學院﹞。三個來自公私營機構和不同種族的團體合夥才能辦一間工業學院,培訓汽車業技術人才。可見社會公益需要合作,而合作是無界的。幫助貧窮兒童學得一技傍身的功德,今天似乎已被金融業打成飛塵,金以義神父的名句 ── 「社會總是要有手技人員」,今天又有誰會重視呢?[1]

References

  1. 馬冠堯. (2016). 新興行業和花車巡遊 汽車司機和修車師傅. In 車水馬龍:香港戰前陸上交通 (pp. 187-190).


Print

Print this selection of articles